米饭的前世今生
国人吃饭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发掘出人工种植的稻谷,时间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史记• 夏本纪》记载,夏朝时,大禹给民众发放稻种,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地方。除了南方,中原地区的河南安阳殷墟也发现有商代的稻谷。 古人是如何做饭的呢?《诗经》有诗记载了当时的做饭方法。《大雅 •泂酌》诗云:“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饙饎。“意思是”远远地舀来路边的潭水,倒入锅中来蒸饭。“餴就是蒸,饎为熟食,可见,古人把米加水蒸出米饭。蒸饭的器具称为甑。蒸饭的程序比较复杂,将米煮得半熟,捞出再放入甑中蒸熟。先秦时期,蒸饭可不是普通百姓能吃。
秦汉时期,人们把米饭晒干,做成糒,“供出入之粮”,就是方便行军打仗或行走江湖时携带,吃时加水,称为飧。当时还有一种糗,就是米和大豆一起煮成的饭。糒和糗,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是不吃的。因此史书有记载,权贵之人因为吃了糗糒而羞愧而死。(见《后汉书•隗嚣传》:“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现代人说“出糗”,其尴尬、羞愧的意思大概源于此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勤劳智慧的古人将稻米的质量提高到新的高度。据称有一种新城粳稻,做饭时香飘五里之外。《清稗类钞》有一篇《稻香村》的文章写到:“新城粳稻,风吹之,五里闻香,见魏文帝书,商店之以稻香村名者以此。”或许有点夸张,但稻香村的说法流传至今。
到了宋朝这个历史上市井生活十分丰富的朝代,米饭花样也不断翻新。人们变着法儿创新米饭的吃法。出现了青精饭(乌米饭)、金饭(紫菜饭)、玉井饭(藕饭)、盘游饭(鱼、虾、肉埋在饭里),还有蔬饭,就是将蔬菜切碎与饭同煮。不过蔬饭可不是为换口味而做的菜饭,而是下里巴人吃的粗茶淡饭。苏轼被贬岭南后,穷困潦倒,写诗吐槽:“蔬饭藜床破纳衣,扫除习气不吟诗。”
随着人们对稻米数量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优质外国大米也开始进入我国。现在泰国大米比国产大米贵,可在清康熙雍正年间,正好相反,时称暹罗的泰国的大米价格不及国产大米的一半。康熙下令大量进口暹罗大米,还免税。《清史稿•属国列传三•暹罗》记载:“暹罗米甚丰足,若运米赴福建、广东、宁波三处各十万石贸易,有裨地方,免其税。”商人将暹罗、越南占城的大米贩运回国,还可加官进爵。
千百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然而不变的是老百姓对米饭怀有的感恩敬畏之心。记得小时候,饭粒掉桌上,长辈要求拣起来吃掉,碗里的饭要吃干净,不能剩饭,因为粒粒皆辛苦。
正因为敬畏,所以煮饭之事不能草率而为。为了充分体现米饭的精华,历代百姓总结出米饭的各种制作烹饪方法。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就有专门的章节详细记叙米饭、米粥的烹饪之法,其中对锅具以及淘米、浸蒸、火候等都有十分具体的说明,比如,为了煮出高质量的粥饭先要“治釜”,即对锅先行处理;又比如煮粥时要注意:“渝釜令粥黑,火急则焦苦,旧盆则不渗水,覆盖则解离。”(会褪色的锅会使粥变黑,火太大,粥会焦苦,旧盆是不会渗水的,盖上盖子粥会出水。)要求做出来的粥须“粥色白如凝脂”,饭则“粒似青“
无人炊饭宝正是秉承着千百年来国人对米饭的感恩敬畏之心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古老的煮饭经验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将大米的最佳浸泡时间和加热曲线通过自动化来完美实现。拥有无人炊饭宝,可以让快节奏生活的你,既能省时省力,又能做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